生涯規劃教育在港已推行了一段日子,原意為幫助學生規劃前路,然而幾年過去,只有極多批評聲音,不但學界,甚至名人也批評生涯規劃教育未能幫助學生,令老師感為難及無所適從。學生也未能領略箇中益處。其中一個影響教育效果的原因,是老師和家長對課程的認知和期望。何玉芬博士作為倡導落實生涯規劃的推手之一,藉本書澄清和反思生涯規劃的迷思,並再次重申教育願景,也提供實用資訊,讓工作者以至家長都理解生涯規劃的精神,讓青年人好好成長,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過往的日子有不少聊天的機會,其中兩次印象比較深,一次在一個夏日營地,連續幾個晚上跟一班大學生聊;星光下依不同的主題說故事,聽意見。一次在旅舍中遇見一位有學問、有經歷的老人家,作了題材廣泛的對談。對談時各抒己見,獲得不同視點,互有得益;也聽了不少有啟發性的故事。當年我有寫生活札記的習慣,每次談完,趁印象猶新,把聊天的內容記了下來。這幾年我寫了一系列中國文化的書……卻沒有介紹余光中說的「一切作家的身分證」的散文。本書就把我談散文的十一篇文字作為「個人文談」,收在第二部分。 相信這本書能夠為讀者增加知識,刺激思考,獲得閱讀樂趣。
近幾年,香港經歷社會運動和一波接一波的疫情,還有社會急劇變化和移民潮,情緒和關係備受衝擊,困頓、不安、焦慮、恐懼等情緒壓心頭,不易紓解。當人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時,會感到煩惱、倦怠、疲累,這時候人必須要躺下。躺下,是要停下腳步,按下休止鍵,換一種姿態。本書先從近年香港人最多經驗到負面情緒的狀況入手:思想的焦慮、情緒的恐懼、人際關係的疏離,拆解當中的心理誤區,為心靈放負。然後提出24個生活建議,給超載的心靈創造空間,心靈經歷新陳代謝,才能消化外在挑戰對生命的衝擊,好好生活。
由於內向人需要安靜、需要空間才能積聚力量,容易讓人誤解為不合群、不夠活躍、不夠積極主動,在社會上會吃虧、會蝕底。 作為極內向兼高敏感的輔導員周偉豪,自小因內向而常遭誤解,連自己也感到羞愧,在成長路上,慢慢摸索出內向人發光發熱之道。他透過分析內向人的強處,分享如何透過尋找自己的空間,讓內向人能發揮優勢,展示才能,讓內向人的優點造福他人。
本書主題是快樂。是給現在活在無盼望城巿中的巿民,生活匆忙得沒有空間的城巿人,和愈來愈嚴重的情緒困擾人士。 本書第一版時再版了5刷,今次重新增訂加入更新內容。
本書分為七個部分,共有七種人情:衷情、鍾情、心情、人情、閒情、常情、苦情,每種情都有十多個單字,既是描述,也有感興與引申,都要與讀者分享字裡細思妙想,讓文字為我們開拓心靈空間,看清人事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