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上中學,人變得不似以往那麼愉快! 要追求理想?還是只能面對現實? 朋友騙了我,世上就沒有真心的朋友嗎? 我怕自己個子不夠高,長得不夠美! 父母就是無法明白我! 中學生生活就只有讀書讀書讀書? 千般煩惱,都因我們掉進「青年不適應期」? 何紫老師情理兼備的文字,替我們解析生活各種煩擾,打開一片新天空。即使經過多個寒暑,一篇一篇信件依然是中學生成長的良伴。
《給女兒的信》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何紫寫給女兒阿薇的信,初於1993年出版。二百多封短箋,不是嘮嘮叨叨的家書,而是慈父與女兒談心的結集,字裏行間傳遞着感情和人生經驗。 何紫與女兒暢談友情、親情、愛情,也談人生、與人相處、心理健康等等。女兒的成長煩惱和心事,父親的關懷和愛護,不受時間和對象所限,在你和我的身上,都會適用。
《童年的我•少年的我》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何紫自傳式的作品,書中收錄了七十多篇記載何紫童年和少年時代經歷的生活故事,文字清新活潑,內容感人至深。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見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情態、同齡人的精神風貌,看到我們的前輩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意志,以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並由此而獲得有益的啟示。
「一日為師,終身為師。」中學副校長陳志堅老師不單關懷在校的學生,更關心畢業後學生的去向與發展。他花了長時間訪問其中七個畢業生,寫成感人的故事。 「初生之犢不畏虎。」這七個畢業生初到社會打拼,他們向地產、法律、醫療、化妝、教學等不同領域邁進,在追尋理想的路上,有過不少艱辛、失望、自我懷疑……然後療傷,又再站起,重踏征途。 「苟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良師在撰寫他們的故事後,更寫上感言,寄意勗勉、砥礪,情真意切。此書誠為邁向未知前路的年輕學子必讀的書。
血濺名畫,暗藏殺機! 神探高皆與助手們層層追查, 發現殺機源頭, 始於一段不尋常的仇恨。 此恨綿綿,如漣漪般,涉及幾代人。追尋名畫背後的故事, 案件漸露端倪‥‥‥
新月書店, 芊芊因為有十天大假、因為男友譽禧被上司壓迫,而萌生開書店的想法。 五車書屋, 五個大學生因為經常北上購書,認為開簡體字書店有可為,因而合資在舊唐樓開書店。 我的書房, 兩個同事晚飯後路過看到有樓上舖出租,思前想後,合資開一間二樓書店。 然後,夢想破滅,書店結業。留下的,是相濡以沫的摯情、肝膽相照的友誼和互相顧念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