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條屋邨、每一戶、每一家,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成長的青澀歲月、早上的長者體操班、籃球場前的小食檔、石蔭路上的愛戀故事…… 生活片段,人情世故,構成一個又一個發生在屋邨裏的人情味故事。
一個教友問我:「你每年都飛到愛爾蘭探望神父,你是否視他為父親?」雖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但老師和父親,畢竟不相同。如果把東尼當作父親,我一年才陪伴他一次,我便是個不孝子了。東尼是我的老師,後來做了我的病人,他是我的長輩,又是我的好友;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影響深遠。
國恆沉實穩重,文光活潑好動,性格各異的兩人從小認識,上同一所學校,在牛頭角下邨一起長大,情誼親如兄弟。一次意外,為他們的關係帶來重大考驗…… 我們陪着這對年輕人在跌碰中成長,也看着舊社區的拆遷與城市的轉變。 昔日美好的景物逐漸變改,唯有人際間真摯的情感永久不變。
多年來,與讀者交流不斷,從紙張書寫到網絡,有曇花一現,神龍見首不見尾;有欲罷不能,一直保持談興。 積累既多,其中部分重讀仍覺頗有意思,可引發思考,作生活的參謀。 及後乃有兩本書信集《阿濃短簡》、《紙短情長》的出版。今決定將兩書合併,去其事過情遷者,由兩書原有共一百八十九篇減為九十三篇。相信此書又能繼續結緣,緣起不滅。
陸校長於2021年擔任葵涌區一所中學的校長,這所學校在區內已40年,並非傳統名校,學生也以基層為主。一位新手校長,上任面對的是疫情下的校園,與學生只能戴著口罩相見,而只上學幾個月,香港就進入疫情開始以來最嚴峻階段:第五波。雖然無法在校園內見面,但校長卻寫下自己當上校長的成長歷程,也與學生分享一起面對無常日子的能量。24封信,圍繞個人成長、交友、人際關係、待人處事,陸校長既分享自己成長的經歷,當校長的掙扎、恐懼和失措,也憑跨過難關的經驗,與學生共勉,鼓勵青年人面對恐懼,勇敢前行。即使是校長,也是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本書選錄了游欣妮《我搣時很煩》和《我搣時心太軟》的部分文章,及其近年撰寫的文章結集成書,記錄了作者十多年教師歷程的甜蜜與眼淚,盡見師生之間的真摰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