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列表

搜寻电子书

电子书

book

早于1857年,英军就已招募华人入伍担任后勤工作。19世纪末,香港陆续出现了华人水兵、水雷炮兵与劳工队,其角色已有不同。二战时,华籍英兵广泛参与,除了为人熟知的英军服务团外,还有香港保卫战中的炮兵、工兵、华人军团、防卫军,以及缅甸战场的特种部队香港志愿连等。战后,华籍英兵仍一直协助香港防务。直到1997年,其身份才随殖民地时代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印记。纵使华籍英兵已随香港主权移交而淡出历史,但过去一百多年的从军历程中,确确实实有一帮人为了保卫香港乃至旧时中国而做出了贡献。尽管卸下军装,抹去编号,华籍英兵的身份随风而去,但隐退的只是曾经的历史,其精神应当为人所铭记。正如一句军谣所说:「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悄然而去。」(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华洋军人一百多年来的合作,是香港「华洋杂处」历史中一个独特的写照。本书不只是为重新发现「本土军人」,回顾这段被人遗忘的香港历史,更希望从华籍英兵的角度,审视英国殖民者与香港华人的关系。

  • 作者邝智文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18
book

本书是「三联人文书系」最新一种,为欧阳哲生教授胡适研究成果的全新结集,意在“着眼其小”,发掘胡适日常的生活细节,以展现胡适作为一个新文化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内容上,涵盖胡适在北京的日常生活史,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胡适与司徒雷登两个跨文化人的命运,胡适及其著作在日本的回响,《胡适留学日记》版本及其文献价值的参考,以及作者胡适研究之路的回顾,史料扎实、论述精当,多有探及前人未及之处,是一部从不同维度研究胡适这一重要人物的力作。

  • 作者欧阳哲生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22
  • 试阅
book

了解香港消防员的工作,对比旧事消防员与现在消防员在装备、车种、训练等各处上的不同。消除大众对消防员的误解,知悉消防员的日常生活、所遇到的案件,需要处理的事情等。

  • 作者陈国强
  • 出版社万里
  • 出版日期2021
  • 试阅
book

本书以口述历史形式集结整理香港艺术发展的历程和面貌,将十五位活跃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艺术圈人士之简历及访谈辑录成书,并着意保留问答形式,只解释证据、检查考证,在访谈者与受访者有意识的互动中,填补文献档案记载,印证现存香港艺术史料的可靠性,让当年在艺坛担当不同岗位的受访者各自表述见证旧事之余,分享他们对香港艺术发展的独到见解。

  • 作者黎明海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14
book

本书以口述历史形式,将二十八位活跃于一九八零年至二零一四年间的香港艺术圈人士之简历及访谈辑录成书,并着意保留问答形式,只解释证据、检查考证,在访谈者与受访者有意识的互动中,填补文献档案记载,印证现存香港艺术史料的可靠性,让当年在艺坛担当不同岗位的受访者各自表述,见证旧事之余,亦分享他们对香港艺术发展的独到见解。

  • 作者黎明海、文洁华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15
book

薄扶林村是香港岛上一条古老的村落,早于嘉庆二十四年 (一八一九) 编纂的《新安县志》中便有薄凫 (音扶) 林一名。现存的薄扶林村占地约四公顷,人口约有二千八百人。村内建筑井然有序,大街小巷的摊档,独具风味;中秋舞火龙、李灵仙姐节等地方庆祝仪式,皆反映出居民的乡土邻里情怀仍在;加上薄扶林村周边的丰富历史建筑遗迹:香港牛奶公司牧场 (一八八五)、伯大尼 (一八七五) 、纳匝肋印书馆 (一八九四,今大学堂)、太古楼 (一八八五) 等,令薄扶林村成为香港一个硕果仅存的独特小区。 本书共分四部分,主要由专家学者之撰文以及辑录村民的口述历史而组成。第一部分由不同专家学者就历史、宗教、建筑及艺术等方面阐述薄扶林村的独有之处。第二至第四部分则收录了二十一个不同的薄扶林村村民故事,包括第二部份的七个故事,旨以展现薄扶林村各个不同的历史断面,如朴实农村和香港沦陷时期的生活,为纵向历史故事;第三部分的九个故事,是现仍于村内营生的大街商户故事,透过此等故事重构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这段黄金时期的大街面貌;最后一部分是五个围绕村民生活态度的故事。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人,如何在这有限空间有限资源上去适应生活。 村民故事以笔记形式撰写,村民口述故事部分则以原文笔录,以保存其地道广东话对话内容气韵,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事。

  • 作者明爱小区发展服务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