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電子書
二戰結束七十五周年,毋忘當年血淚史
202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七十五周年,在這個日子,除了感恩數十年來得享和平,我們更不應忘記這和平盛景背後血流成河的戰火歲月,以及這批當時為家國安定作出巨大犧牲的老戰士。
年近百歲老戰士,最後的戰爭親歷者
老兵凋零,這十五位年近百歲的老兵(尚有八位老彌而堅),是這段戰事碩果僅存的親歷者、見證者。沒有另一代人,能夠成為鮮活的歷史敘述者。儘管是耄耋的長者,他們依然頭腦清晰,記憶力強,談身世、講抗戰,絕不含糊。只有透過他們的生命,我們才能體會戰爭的真實。
第一手口述史料,保存珍貴相片檔案
歷史研究不能只看官方檔案,口述歷史也是珍貴的歷史素材。老戰士們親身敘述當年沙場戰事,是為史書中找不到的第一手資料。他們視參戰為一生的榮耀,細心保存了從軍證件、相片、檔案。藉著此書的出版刊印,這些無價史料將被永久收藏。
整全的歷史片段,填補教科史書不足
對結束逾半世紀的抗日戰爭,我們的感覺是遙遠的;至於甚少記載於課本上的滇緬戰爭,就更是陌生。然而,它的在整場抗日戰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編者師生參考了數十本與二戰相關的書籍,結合老戰士們的耳聞目見,將逾十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詳細記錄下來,補充了歷史中缺漏的一頁。
烽煙時代,亂世故事
這批老戰土來自不同背景:有菲律賓及緬甸的華僑子弟、有家境不俗的富家子弟,更多的是投筆從戎的大、中學生。當中有人為報日軍殺父之仇,與心愛情人不辭而別,七十多年來思之念之;有人在戰爭結束後背負著反革命的罪名,受盡批鬥,一生坎坷;也有人定居香港,晚年成為發明家。烽煙戰火下,亂世浮生,造就了一個個不一樣的大時代故事。
傳承歷史,延續宏志
這本口述歷史的特色在於,受訪者歷經滄桑,而採訪者只是中學生。老戰士們與廿一世紀伊始出生的學生,老少促膝而談,由後者承傳了滇緬戰爭和中國遠征軍的真人真事。他日學生成了長者,跟子孫轉述戰士們的事跡,他們就是橫跨逾一百五十年時空的抗日親歷者傳遞人。
- 作者袁梅芳、呂牧昀
- 出版社紅出版 (青森文化)
- 出版日期2020
- 試閱
二戰結束七十周年,毋忘當年血淚史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七十周年,在這個日子,除了感恩數十年來得享和平,我們更不應忘記這和平盛景背後血流成河的戰火歲月,以及這批當時為家國安定作出巨大犧牲的老戰士。
年近百歲老戰士,最後的戰爭親歷者
這十三位年近百歲的老兵(其中兩位在2014年先後離世),是這段戰事碩果僅存的親歷者、見證者。沒有另一代人,能夠成為鮮活的歷史敘述者。儘管是耄耋的長者,他們依然頭腦清晰,記憶力強,談身世、講抗戰,絕不含糊。只有透過他們的生命,我們才能體會戰爭的真實。
第一手口述史料, 保存珍貴相片檔案
歷史研究不能只看官方檔案,口述歷史也是珍貴的歷史素材。老戰士們親身敘述當年沙場戰事,是為史書中找不到的第一手資料。他們視參戰為一生的榮耀,細心保存了從軍證件、相片、檔案。藉着此書的出版刊印,這些無價史料將被永久收藏。
v
整全的歷史片段,填補教科史書不足
對結束逾半世紀的抗日戰爭,我們的感覺是遙遠的;至於甚少記載於課本上的滇緬戰爭,就更是陌生。然而,它的在整場抗日戰爭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編者師生參考了數十本與二戰相關的書籍,結合老戰士們的耳聞目見,將逾十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詳細記錄下來,補充了歷史中缺漏的一頁。
烽煙時代,亂世故事
這批老戰土來自不同背景:有菲律賓及緬甸的華僑子弟、有家境不俗的富家子弟,更多的是投筆從戎的大、中學生。當中有人為報日軍殺父之仇,與心愛情人不辭而別,七十多年來思之念之;有人在戰爭結束後背負着反革命的罪名,受盡批鬥,一生坎坷;也有人定居香港,晚年成為發明家。烽煙戰火下,亂世浮生,造就了一個個不一樣的大時代故事。
傳承歷史,延續宏志
這本口述歷史的特色在於,受訪者歷經滄桑,而採訪者只是中學生。老戰士們與廿一世紀伊始出生的學生,老少促膝而談,由後者承傳了滇緬戰爭和中國遠征軍的真人真事。他日學生成了長者,跟子孫轉述戰士們的事跡,他們就是橫跨逾一百五十年時空的抗日親歷者傳遞人。
- 作者袁梅芳、呂牧昀
- 出版社紅出版 (青森文化)
- 出版日期2015
- 試閱
繡花鞋,曾經是流行多年的鞋款;
但如今,在街上已難找到人穿着繡花鞋了。
繡花鞋的歷史源遠流長。自從鞋履誕生,鞋款不斷推陳出新,隨着歷史的變遷不斷發展。期間,也不斷地演變,有不同的款式出現。而繡花鞋的特別之處,便是融合了中國的傳統工藝——刺繡。刺繡,是古時候每個大家閨秀都必須懂得的技藝,再把刺繡成品嵌入鞋中。不同是款式、花紋、圖案,代表不同的身份。
至今,繡花鞋已漸漸式微,只會在傳統活動會見到有人公開穿着。這是時代發展和進步的結果?如果你把這看作是結果,那繡花鞋終有一日會絕跡。
先達商店這半世紀老店的第三代傳人Miru,由於鞋店是家業,她自小看着爺爺奔走於鞋店與家裏;又見證着鞋店迫遷的經歷,更在這件事中與鞋店共同面對難題。最終畢業後決定繼承家業,將嫲嫲教與她的刺繡技巧,用在爺爺白手興家的繡花鞋店中。她是一名九十後女生,知道現在的潮流所趨,於是決定融合繡花鞋的古雅與現代的新潮,設計屬於這個時代的繡花鞋,改寫繡花鞋的歷史...
這本書說的,是繡花鞋的故事,而在這個繡花鞋已經幾乎沒有人穿着的時代,先達商店對繡花鞋製作的堅持,或許會是新的一頁。
故事的開始,從人們以獸皮裹足的遠古時代說起,從鞋履的誕生,到繡花鞋出現的歷程。從鞋子、刺繡,及不同刺繡圖案的意義,再到繡花鞋與人生的關係,作者逐個細節娓娓道來。不同的朝代,如何從鞋子的圖案去判斷穿着者的身分與地位?三寸金蓮又是何時誕生的?鞋面空間有限,處理刺繡的大小,每一個工序要如何進行?繡花鞋與人的一生,又有甚麼關聯?
從繡花鞋的歷史,延伸到作者的家業——繡花鞋履的生意,從鞋店誕生,到當中經歷迫遷,到今天。傳承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尤其是一件人們已經淡忘,甚至不會想起的傳統工藝。故事要如何寫下去,就看這一代人如何堅持了。如果要分開兩部分看,繡花鞋的故事,就是開始到終結,而先達商店,就是從終結到開始……而這個故事能否寫下去,除了靠着作者的堅持,還需要大家的支持。
- 作者Miru Wong
- 出版社紅出版 (青森文化)
- 出版日期2016
- 試閱
「重慶大廈」, 大家可能只在王大導演的《重慶森林》中有所耳聞。 這幢舊式樓宇位於寸土尺金的香港鬧市,毗鄰高級酒店,甚至被新式商場所環抱。 但它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的廉價落腳點; 是非洲、南亞裔商家的重要交易所。 為什麼它對於香港、對於世界,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廈的大門裡外兩個世界,它究竟如何運作? 裡面的點點滴滴又如何協助商人尋找商機?
重慶大廈是一座位於香港旅遊區中心的殘舊的十七層商住建築,也是各色人群的家園。來自亞非各國的商人、勞工和避難者在那裏生活和工作,甚至背包旅行的遊客,也在這所或許是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地點租房間。然而正如《世界中心的貧民窟》一書所指出,大廈與耀眼奪目的跨國企業總部大相徑庭,它是世界上大多數人可體驗到的全球化的縮影。通過具教育意義並令人入迷的故事,麥高登揭露大廈居民與國際商品、金錢、理念有何等錯綜複雜的聯繫。
。
本書為2013年度「序言書室暢銷書排行榜」 第2位 及2013年度「商務印書館暢銷書排行榜」人文類 第8位 及第七屆「香港書獎」
本書特色
重慶大廈位於香港其中一個最繁忙的商旅區市中心——尖沙咀,匯聚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群,南亞、非洲、印度,商人、避難者、臨時工,還有囊中羞澀的各國背包客。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世界性聚居地,卻是一個會令香港人感到不屑或恐懼的地方。本地人敬而遠之,麥高登教授作為一名旅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卻身體力行深入這少數族裔的人群,了解他們的生活,以至在這個物質城市的生存方式。揭露許多外界無從得知的,重慶大廈的秘密。
- 作者Gordon Mathews 著、Nicole Yang 譯
- 出版社紅出版 (青森文化)
- 出版日期2023
- 試閱
- 作者冼家強
- 出版社明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
- 作者劉智鵬、周家建
-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