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掌管治權的英國政府的行政方針,包括對外貿易和傳教,推廣英語教育於是變成十分重要。 在當時的政府裡,有一位來自蘇格蘭的年輕官員,滿腔熱情地主張以香港居民的語言和文化為教育架構,主張全人教育。 他在任二十七年,力拒種種壓力,推行雙語課程,建立香港的公立學校制度,和釐訂較健全的教育方向。 他直接培育大批以 「西學」為己任的知識份子,在一個程度上, 間接影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這個官員的名字是弗德烈˙史釗域(Frederick Stewart)。本文選譯自<史釗域傳> THE GOLDEN NEEDLE,目的是介紹史氏在雙語教育的貢獻。
《搬‧家》一書源起於變患時代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書中的詩作,把古今事件和想法串連起來,有在城市裡發生的,也有在鄉郊發生的。 這些詩作起源於香港、英國及其他數國的文化。來自不同背景、生活方式的讀者,均會找到詩作的親切之處,詩裡所描述的經歷亦比想像中簡單。 就如白潔蓮上一本詩集《立此存照》(For the Record and other Poems of Hong Kong)一樣,本詩集英語版隨書附送唱片,收錄了詩集中所有詩作的專業朗讀,全部由作者親自操刀。
這六十首詩主要是關於熟悉的事物(大埔公路,九龍城劇院,地鐵,美元...),場合(中秋節,香港藝術節...)和人物(你和我)。這裡,一個超然的藝術家的敏銳和關懷的眼睛給我們提供了洞察力、刺激和容易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批判性判斷。
費德歷‧史釗域生於蘇格蘭鴨巴甸郡的北辰區,同時代的人許他為「香港官辦教育 之父」。他既是香港政府教育司署的首任署長,也是中央學校(現稱皇仁書院) 的第一任校長。該校從1862年到香港大學在1911年成立之間,一直是香港最頂尖 的學府。史釗域及後除了出任總登記官兼撫華道,最終更成為首位獲擢升實任輔 政司的香港公務員,在任上不時署任總督職務。在臨終前,他仍是「政府在教育 事務上的首席顧問」。 從史釗域的生平,足可一窺香港社會的昔日全貌,因為他曾任職教師、裁判司及 官員,會跟來自中國、葡萄牙、印度、日本及跨文化家庭的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