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搜尋電子書

電子書

book

自成立之初,香港公益金一直秉承以「公益錢箱」的概念,統一籌募善款以百分之百全數用於資助香港福利服務,令受助機構可專注發展,這是公益金引以為傲的獨特運作模式。 2018年11月8日,公益金踏進知命之年。半世紀的光景,見證了一個非牟利慈善機構茁壯成長。 本書以口述歷史形式訪問了公益金創會者、捐款機構、善長仁翁、創會會員機構及公益金管理團隊等二十多位人士,編輯成二十多篇文章,再加上十一位公益金委員贈言,透過各人不同的回憶和展望 ,道出公益金五十年來與香港人攜手並肩,建設美好家園的故事。 公益金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本書是公益金首本歷史記載,期望能為香港公益慈善史補白填空,並希望藉此向公益金的支持者說聲「多謝」!

  • 作者《道行公益》編輯委員會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19
book

歌,連繫了生命中的時刻, 年少的曖昧、成長的取捨、生死的感悟, 那些無法言語的情緒, 就用歌詞代我們說話。 廣東歌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是讓我們面對人生種種事的養分,周耀輝書寫的一句歌詞、Dear Jane的 MV中的一段情節、古巨基唱的一聲青春,都可能與我們的故事雷同。 此書以人生中經歷的不同的感情階段為章節分類,五大章節包括懵懂的愛、幸福與失落的關係、年月洗禮等,作者以自身的經驗,從歌詞引發的聯想,配以精緻的插畫,用廣東歌與你講述那些年月的感情故事。 當音樂融入回憶當中, 聽到一段旋律,一句歌詞,就會想起一些人事物。

  • 作者年粵日
  • 出版社非凡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
book

郭鶴年是香港以及馬來西亞企業家,出生於柔佛新山,以經營白糖業起家,有「亞洲糖王」之稱。本書講述他創立以亞洲為基地的郭氏集團故事,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家族歷史,當中亦包括郭鶴年童年的成長回憶,以及與其父母及兄弟於亂世中的生活。

此外,書中亦有詳述其管理企業和做生意的獨特見解──從1949年開始,如何帶領郭氏集團發展成為當今多元經營的跨國企業。讀者從書中了解華人移民東南亞,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生活,在第二次大戰時期日軍鐵蹄下經歷的歲月,也可了解中國和亞洲經濟騰飛的歷程。

  • 作者Andrew Tanzer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17
  • 試閱
book

本書以珍貴郵品為引,帶領讀者走進香港開埠至今值得細味的歷史場景,從四百多張紀念郵票、舊信件、郵戳、老相片、地圖等,感受相關的歷史事件、地貌與民間生活,更介紹香港郵政發展小史、郵局和郵筒的更替。

  • 作者何明新、吳貴龍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16
book

對一般香港人來說,「醮」是一個通過道士、和尚的媒介與鬼神溝通的大規模祭祀活動。醮祭的種類繁多。在香港,除了吉澳、高流灣及塔門等地稱為「安龍清醮」外,大部分的醮都稱為「太平清醮」。「太平清醮」或「安龍清醮」都是一種保平安的「祈安醮」,統稱為「打醮」。香港的打醮一般是定期舉行的。最短的周期如在長洲,每年舉行一次。最長的是上水和大網仔,每六十年舉行一次。 本書作者蔡志祥教授從1979 年開始考察香港各地的清醮活動,在這將近四十年間,他既是清醮的民族志記錄者,同時是社會文化的思考者。本書是對其四十年研究歷程的一個記錄。 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以香港不同地區舉辦的清醮儀式為切入點,說明民間宗教和傳統宗教節日與地方社群的關係,探討中國民間宗教的普同性、差異性和變動性,並嘗試探討宗教儀禮的功能和象徵意義,如何因地域社區內的移民和都市化過程而產生變化。 下卷「1980 年代香港新界清醮的影像民族志」,主要以1980 年代作者在香港新界地方觀察的四個太平清醮為切入點,探索在攝影器材多元化、照片數碼化以前,影像可以怎樣輔助在田野中的研究,並討論研究者可以怎樣通過影像,從比較的角度,理解周期性的儀式節日的延續、調整和變化。

  • 作者蔡志祥
  •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9
book

書嘗試以文本閱讀為中心,重新梳理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的一些發展線索。本書大致上按照作品發表或出版的時間順序,閱讀和研討中國近代、現代、當代文學史上比較知名、比較有代表性的九十三部(篇)中短長篇小說。從一九〇二年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一直到二〇〇六年劉慈欣的《三體》。

一百年了,中國怎麼會走到今天?會走向怎樣的明天?《老殘遊記》有句話:「眼前路都是從過去的路生出來的,你走兩步回頭看看,一定不會錯。」——許子東

  • 作者 許子東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21
  • 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