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搜尋電子書

電子書

book

連環圖畫曾是膾炙人口的流行讀物,每一組圖畫、每一篇文字都蘊含豐富的故事內容,細膩地刻劃人物性格。如今,就讓我們重拾古趣,一邊從精美的圖畫推敲故事的發展,一邊從精煉的文字理解故事的情節,用兩種眼光細味30個經典的歷史故事。

  • 作者《中國價值》編創組
  • 出版社中華教育
  • 出版日期2018
book

六十年的光景,讓表演藝術文化從小眾走向大眾。 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它不單只是一棟建築物,還連帶一整個建築群;她不僅是一個演藝場地,更裝載著許多代人的靈魂與記憶。時至今天,這裏依然是無數熱愛文化藝術的人所流連之地,它的莊嚴與簡樸,是扎實留在香港人心目中的一個重要象徵。 本書以六十年作為一個時間標記,分為兩大主軸。一是深度分析如何多角度思考大會堂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未來的走向及文化定位。二是人物專訪細談與大會堂交往的記憶,當中包括:陳達文、張秉權、盧景文、羅卡、鄭學仁、王無邪、馮永基、凌嘉勤,他們與大會堂的關係尤深。本書結集不同人士的視角,在有限的文字裏一同打開大會堂無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作者呂大樂 主編
  •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
book

在生活中十幾年來存在着封建時代士大夫四舊生活,與一些封建餘孽聚飲、填詞、聚餐、對聯、猜詩迷、打詩鐘,春日看杏花、夏日賞荷、中秋玩月、重陽登高賞菊、看紅葉、除夕守歲或公園茶話,或郊外遊覽,或集會聯吟,甚至聞名而未晤面者,亦通郵唱和,在社會主義中還像六十年前之歲月,落後到了何種地步。 拿我來說,在過去歷史社會中是一個剝削者,罪惡是數不清的。在現在集體學習改造中,我只能掃地打水已感覺到落後,有時撿地瓜、扔土豆、剝高粱杆,這樣勞動等於休息,但也算勞動了,心裏稍安,其實很慚愧。如果我與工農兵同吃、同住、同勞動就看見我滿身穢濁,不成個人樣子了 。 ──張伯駒 你是舊文人,難免性情孤僻,新事物知道又少或為人所不諒。你的一生所藏的書法精品都捐給國家了,你還會反黨嗎?我同他們說給你改一改好了。 ──陳毅

  • 作者榮宏君
  •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
book

追溯本地著名旅遊景點張保仔洞背後的傳說和歷史,從中了解香港地區與廣東的海防歷史。

  • 作者蕭國健教授
  • 出版社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
  • 試閱
book

用港督名字命名的彌敦道(Nathan Road)乃九龍半島的大動脈,自修築至落成使用起,九龍半島日漸繁盛起來,成為車水馬龍的金光大道。 本書是關於彌敦道的故事,匯聚多位學者和歷史專家的文章,配以多幅歷史照片,從城市節奏、文化遺產、街角故事、衣食住行四個部份,呈現九龍半島特別是彌敦道的發展面貌、人情逸事及文化沉澱等方面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轉變。由尖沙咀地標東英大廈背後有關何東胞弟的謎團、新世界中心以至天星小輪的發跡故事,到彌敦道休憩公園東側防空隧道說起的懸案等等。走在彌敦道上,一步一故事。本書帶你重溫一遍金光舊夢,並藉此說明香港一路走來的不凡經歷。 目錄 前言 「彌敦蠢事」造就了九龍騰飛 作者簡介 第一部分 城市節奏.非凡人物 富貴非吾願:何東胞弟(何啟佳)的另類人生──黃紹倫 新世界中心與鄭裕彤的地產事業──王惠玲 黃作梅與彌敦道上的中共駐港機構1945–1955──許楨 第二部分 眈天望地.文化遺產 天文台台長與歷史風災──岑智明(藍瑋晴筆錄)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百年歷史──張學明 尋檔案 話廣華──史秀英 第三部分 舊日足跡.街角故事 滄海桑田:油尖旺地區的早期開發初探──丁新豹 天上地下:1941 年的一宗防空審查懸案──蔡利民 摘下「天星」組小輪:打笠治發跡故事──鄭宏泰 第四部分 生活逸事.衣食住行 初探戰前九廣鐵路與香港旅遊──馬冠堯 華僑報國:余碧友家族與裕華國貨──周文港

  • 作者張國風
  •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
book

本系列從唐代長安和古羅馬的歷史中,選取讀者感興趣的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文化方面十個話題,邀請著名學者從五十個角度,對比東西方文明。是一套深入淺出,輕鬆愉快的東西方文化普及讀物。

  • 作者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編著
  • 出版社中華教育
  • 出版日期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