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電子書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香港故事大都環繞英軍抗敵及在一九四一年聖誕日戰敗的事蹟,但華籍游擊隊在日治時期協助戰俘逃生和營救盟軍飛行員對重挫日軍銳氣所起的重要作用,卻鮮有人提及。這個被忽略的環節正是《東江縱隊》的主題,作者陳瑞璋多次接觸游擊戰參與者,為本書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東江縱隊在一九三七年中日爆發全面戰爭後組成。書中敘述了一九四一到四五年間游擊隊的前身及其組成經過和活動,並持續到一九四五年之後,經歷國共內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東江縱隊領導人在此期間到共產黨勝利後的行事是本書重要而有價值的一部分。本書還對廣東共產黨員與北方幹部之間的摩擦,以及毛澤東所稱的「廣東問題」提供了新的論述。本書為戰時華籍游擊隊在香港作出的貢獻賦予應得的重視,同時梳理出廣東人事轇轕、中日持久戰、共產黨勝利及其早期在中國南方的統治等錯綜複雜的關係。
- 作者陳瑞璋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
- 試閱
本書是現存學術界唯一一本港日電影口述歷史著作。其收錄的二十個訪談,內容覆蓋三十年代至今跨越半世紀的歷史,為研究電影史和香港史提供了極珍貴的資料。特別是余慕雲(回顧電影研究之經驗)、蔡瀾(分析港日交流的特色)、井上梅次(討論邵氏生產方式之利弊)、童月娟(談及川喜多長政與張善琨的關係)、錢似鶯(憶述香港淪陷期間和久田幸助之角色)、西本照子(描述西本正跟李翰祥、李小龍合作的點滴)及岡崎宏三(回憶《香港攻略戰》與《春江遺恨》之拍攝過程),以及不同崗位的電影工作者旁觀及宏觀戰後至今港日電影之聯繫互動,都有極高參考價值。本書乃《港日電影關係:尋找亞洲電影網絡之源》的姊妹書,該書已有中日英三種語言版本,是研究香港電影的重要材料。
- 作者邱淑婷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
- 試閱
金魯賢是中國最具爭議的宗教領袖之一。他青年時即接受耶穌會教育,後加入耶穌會,1945年獲祝聖為神父,隨赴歐洲深造。1951年,他毅然冒險回到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終與千萬計天主教徒一樣,難以避免被拘判刑的命運,以從事反革命活動及叛國罪判囚二十七年,至1982年始獲釋。出獄後,接受政府邀請出任上海神學院院長,復出任上海主教而事前未獲梵蒂岡任命,天主教友為此議論紛紜。
事隔三十年,仍執主教權杖、為中國天主教會頭號人物之一的金魯賢,回溯生平,縷述上世紀中至末葉藉信仰與情操渡過驚濤歲月的經歷。
本卷由童年及入學說起,至入耶穌會受嚴格學術及靈修訓練,及於新中國成立之際應命由外國返回內地,入獄,釋放及回到上海,總結了一個大時代中的不凡經歷。
- 作者金魯賢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
本書探論清詩「一代正宗」王士禛(漁洋,1634—1711)之成名作〈秋柳詩四首〉及當時諸名家之和作。王氏之〈秋柳詩〉構成清詩創作、詮釋傳統中非常獨特的一個「小傳統」——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秋,王氏於山東濟南大明湖賦詠〈秋柳詩〉,一時和者數十人,後之和者以百數,王氏之詩名從此鵲起。王氏殁後,〈秋柳詩〉的和作仍不絕如縷,直到清末民初尚見蹤影。王氏之原唱及其和作有無「故明之思」,當時後世聚訟不休,迄今仍無定論。明湖「秋柳社詩」及其後續之再創作、詮釋、接受,允為清代文學史上重要事件。本書作者認為,在過去政治託寓的詮釋範式外,〈秋柳詩四首〉的研究尚有更豐富的文化、理論意義。本書於既有研究範式外另闢蹊徑,在詮釋、考證、理論方面均有重要突破,對清代詩學研究有開拓性的意義。
- 作者嚴志雄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
- 試閱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
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 作者裴宜理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