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電子書
香港金融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開埠之初。經過逾17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香港經濟中最具戰略價值的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香港著名金融學家饒餘慶教授就認為:「香港之崛興為一國際金融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香港經濟的兩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從一轉口港轉變為一富裕的工業經濟體)。」 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約始於20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百葉繁榮,股市蓬勃發展,特別是香港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銀行及跨國金融機構大舉湧入香港,香港金融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邁向多元化和國際化。在此進程中,金融業形成門類齊全而發達的市場體系,以及健全而較完善的監管制度。 回歸以後,儘管遭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嚴重衝擊,然而憑藉著「中國因素」的影響,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進金融業的改革,香港金融業獲得了長足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本書以作者於2002年撰寫出版的《香港金融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17年,從銀行業、資本市場、資產管理、保險業,以及金融監管等多角度,全面展現香港金融業橫跨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用豐富的資料、簡練的文字、珍貴的圖片,生動而深入地剖析了香港金融體系和金融制度的演變發展及其規律,並據此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 作者馮邦彥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7
- 作者白潔蓮
- 出版社文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
- 試閱
香港本地華人學者撰寫的第一本香港史中文著作! 了解十九世紀香港社會的百科全書! 本書輯錄了《香港雜記》、《勘建九龍寨城全案》兩種珍貴的香港研究史料,堪稱一部了解十九世紀香港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成書於一八九四年的《香港雜記》,陳鏸勳以精練的文字,全面展現了十九世紀香港與南九龍地區的社會概貌,是香港本地華人學者撰寫的第一本香港史中文著作,開拓了研究香港史之先河,一直影響至今。《勘建九龍寨城全案》則揭示出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之後修建九龍寨城、炮臺等防務設施的內情,反映了當時九龍地區社會發展的狀況,是幫助後人了解與研究英佔九龍之前該地區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
- 作者陳鏸勳、莫世祥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
本書由協成行發展有限公司策劃,主要以黃竹坑的工廈活化為主題,同時講述了黃竹坑發展的歷程。結合口述與文獻資料,本書以八個關鍵詞組織全書內容,分別是河谷平原、古村落、早期建築、工業區、公共房屋、休憩與娛樂、商貿區及活化工廈。順着這八個關鍵詞,讀者就能由黃竹坑的遠古年代一氣呵成地走到今天:先從地理環境與古老聚落入手了解早期建築的時空背景;然後認識黃竹坑工業區、公共房屋及休憩與娛樂設施之間的互動發展;最後看到黃竹坑如何在開闢商貿區及活化工廈的政策下注入新動力。
- 作者劉智鵬、黃君健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5
2005年,第一次在黃霑家裏看見他的私人藏品。那一年,保存利東街和中環海濱的聲音四起,「保育本土文化」由大學導修課題變成眾人的事。保育黃霑的文物,成了當前急務。黃霑本業創作,原來對文化保存也有獨特的想法。在他眼中,文化就是生活,文化保存的任務是記住日常足跡,講好平民故事。香港歷史特殊,平民際遇跟大時代烽煙每多糾結,她更曾經在因緣際會下,擔起傳承和更新大中華文化的角色。保育本土文化,是要用最高的規格,保育文物,整理記憶,說好這個曲折的香港故事。黃霑的想法,結果相當微妙。一方面,黃霑是文化保存的「對象」。為他整理手稿,闡釋生平,是為了更忠實呈現這個流行音樂人物的足跡,還原一段本土歷史的面貌。另一方面,黃霑是文化保存的「推手」。他的創作和筆記,對如何在香港做好文化保存,提供線索,留下範本。由此看,黃霑不單是歷史的素材,他也是寫歷史的方法。用黃霑的方法,保存黃霑,以更新黃霑,是這本書的挑戰。本書聚焦香港流行音樂,分成四章,借書房內的文物述說當中動人的故事。
- 作者黃霑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