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列表

搜寻电子书

电子书

book

三宅一生的皱褶里蕴藏了日本的历史与社会变化; 十七与二十世纪都是女设计师大爆发的时代,两个时代互有对话; 当上世纪初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结合一起,造就了第一个拍摄巴黎时尚橱窗的阿特热; 皱褶决定衣物的结构,也解放了女性身体; Yves Saint Laurent最喜欢男人与女人身上的毛发,别忽略毛发是现代身体规训史其中一要项; Fashion week是节庆与仪式,而在Snapchat上直播Fashion show,真实与实时竟同时可得? 时尚不止于时装, 更是时代的印记, 关于生活、风习与格调的城市记忆。 「每次望着母辈的旧照片,扭花纹白毛衣、千鸟格纹长裤、暗红色圆头平底鞋,当时时兴的发型与耳环,现在看来不合时宜,但却有种永恒在其中。是有些甚么定格在照片里,那不是单单描述服装的式样、照片中人的发型、动静,就可触及的,而是一切相加而呈现的一种时代的氛围。 如果人们想拥有一件流行的物品单纯因为出于欲望,那么留下不再流行的物品又是因为甚么?」 在时尚里,瞬间即永恒。 掀开时尚层层迭迭的花边与衬裙、舒展时尚的皱折,内里是谎言与梦,还是另一种真相? 方太初透过时装与时装相关的故事观察世界变化,以时尚符号、灵魂、风格与欲望讲述时尚与时代的关系。

  • 作者方太初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16
book

1953年的石硖尾木屋大火,促使徙置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港九新界出现,当局以「徙置思维」快速建造出成本廉宜、人口容纳量大,但居住质素低的公营房屋。然而,徙置大厦并非公屋历史的起点,石硖尾邨落成时,房协的上李屋邨及香港模范屋宇会的模范邨均已入伙,而一直提升公营房屋质素标准的屋宇建设委员会(屋建会),亦于同年成立。屋建会原初目的是改善市区私人楼宇挤迫户的居住环境,以尽可能平价的租金,予收入稍好的白领阶层申请入住。为肯定居民对社会的贡献,屋邨设计考虑提供良好基本生活水平的独立住房,也重视户外空间宽阔自然布局,这先导建屋方针不妨称为「屋建会思维」。

西环邨于1958至1959年落成,是屋建会继北角邨之后第二条兴建的屋邨,亦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屋建会屋邨。本书以专题文章和口述访问,探究西环邨的历史、建筑、小区和生活文化,从中反映「屋建会思维」的社会成效,与屋邨的文化塑造,建立出经验基础去反思香港的公营房屋政策,在社会资源限制中满足大量社会需求下,如何平衡居住和生活环境质素。

西环邨自成一个小小区,由开邨人家带头,西环邨人共同描绘出一幅有教养、世故、重信用及有担带的地方文化图象。受访居民异口同声,道出不同世代的回忆:倚山而建的苑台互相串连,高高低低犹如迷宫;昔日异臭难当的牛房和焚化炉,今天虽已消失,却惦记起从露台可见的金黄落日美景。西环邨屹立坚尼地城六十年,风雨几许,人情依旧,各安其所。但愿天下人都能安身在风雨不动的家,前路漫漫,安然无恙。

  • 作者明爱青少年及小区服务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21
  • 试阅
book

解决争议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要解决的不在于争议本身,而是怎样有效沟通,修补破裂的关系,达致各方满意的共识。本书由资深调解专家撰述,通过社会、职场、校园、家庭等40多个生活上常见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不同的争议模式、引发争议的源头,以及有效解决争议的各种技巧。通过不同的行为模式,例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所表达的讯息,了解他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并懂得运用更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正需要。

争议 =/= 失败、无助、愤怒、怨怼 争议 = 尊重、沟通、创意、共赢

学会面对争议,将令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为工作以至生活带来新的转机。

本书特点:内容深入浅出,例子非常生活化及可操作性,由于作者是认可调解导师,故等于上了一个调解课程,非常有参考价值。

  • 作者冯咏敏、周林辉、赵熙妍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20
  • 试阅
book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记得我们曾经有过快乐无忧的日子吗? 本书记录了李志清少年的生活,那年代物质虽然匮乏,心灵的世界却是如斯丰盛! 一虫一鸟、一花一草,都滋养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他的童年或许也是你我的童年。 都过去了!却永恒留在那记忆之中…

  • 作者李志清
  •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
book

香港仔是渔业基地,是渔民的集散地,他们的视野是向着海洋的——海洋既是生计资源,也是生活历练的场所,更养育了渔民的身份意识。在避风塘这处水面小区里,有丰富的日常生活,有惊险、艰辛、快乐,也有说不清的复杂情感。 本书透过渔民的生动话语与访谈者的整理分析,与读者分享香港仔渔民的「记忆景观」,以及南中国海的视野。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从个人、小区到大海,层层递进。第一部分由十八个渔民故事组成,读者可从渔民第一身的视角去想象水面人的生活经验;第二部分写香港仔水面小区的流动和景观,从渔民的生计、劳动、家庭伦理以至身份认同的角度,深入了解香港仔这个小区;第三部分呈现更广阔的水面小区,跟随渔民由香港仔启航前往南中国海,感受他们的经历,见证渔业的变迁。 从渔民的口述记忆,我们可以想象香港仔这片地方的过去,理解它的意义,并且建立水面人与陆上人的连系。

  • 作者王惠玲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15
book

许鞍华四十年的电影生涯,拍摄了廿六出电影。首部剧情长片《疯劫》(1979)便获第十七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1982年拍的《投奔怒海》更囊括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等五个奖项,自此奠定其香港新浪潮作者导演的重要地位。1995年执导《女人,四十。》为首部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大满贯的电影。2008年拍摄的《天水围的日与夜》、2012年的《桃姐》延续对平凡人物的关怀,后者更荣获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五项大奖。2017年的《明月几时有》亦令她第六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殊荣。 许鞍华的作品包括惊栗片、鬼片、文艺片、武侠片、纪录片、半自传、轻喜剧和历史剧等,类型多变。更难得的是影片不随俗又不离地,紧跟时代又不失自己的观点和风格,人文视野及香港关怀贯彻始终,在香港影坛实属难得一见。 本书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于两年半前开始策划,分为专题文章和人物专访两部分,藉与她相交多年的影评人从多角度纵论,剖析她的影视作品之风格特色,以及许鞍华和她的工作伙伴的访谈,尝试以切身角度进入她创作和制作的世界,了解背后鲜为人知的苦与乐,有系统地展示她四十年来拍过的电影和事业发展。

  • 作者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