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搜尋電子書

電子書

book

《華人課堂中的教與學:照顧個別學習需要》一書為理解華人課堂中的學習和教學情境提供了基本的起點。本書運用香港、台灣、新加坡和中國內地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縮小傳統教育心理學和華人師生獨特性之間的差距。本書還用最新研究來闡述這些理論的應用,從而幫助教育專業的師生理解學生成就的多樣性。

  • 作者符理迅、林碧霞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
book

金魯賢是中國最具爭議的宗教領袖之一。他青年時即接受耶穌會教育,後加入耶穌會,1945年獲祝聖為神父,隨赴歐洲深造。1951年,他毅然冒險回到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終與千萬計天主教徒一樣,難以避免被拘判刑的命運,以從事反革命活動及叛國罪判囚二十七年,至1982年始獲釋。出獄後,接受政府邀請出任上海神學院院長,復出任上海主教而事前未獲梵蒂岡任命,天主教友為此議論紛紜。

事隔三十年,仍執主教權杖、為中國天主教會頭號人物之一的金魯賢,回溯生平,縷述上世紀中至末葉藉信仰與情操渡過驚濤歲月的經歷。

本卷由童年及入學說起,至入耶穌會受嚴格學術及靈修訓練,及於新中國成立之際應命由外國返回內地,入獄,釋放及回到上海,總結了一個大時代中的不凡經歷。

  • 作者金魯賢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
book

《課程改革與創新》旨在向準教師、在職教師、教育工作者等介紹有關課程改革與創新的主要概念及實踐知識。本書以簡單易明的語言寫成,期望成為支援教師教育的教科書。除基本理論及概念外,更提供實用的建議,作實施課程的參考。為了幫助教師了解如何把理論化為實踐,本書各章均加入了從學校收集的真實個案,以供讀者參考,並期望藉著個案討論,引發讀者對課程變革的專業反思及批判意識。

  • 作者楊思賢、林德成、梁偉倫、羅耀珍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
book

在過去二十多年間,何式凝與曾家達對情慾、親密關係、同性戀、權力,以及身份認同等議題非常關注,並且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發表了有關文章。

這些研究報告和文章大部分都是以英文在學術期刊裏發表,但許多研究對象卻是香港的華人,這些議題更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關,所以將這些文章結集成書,以中文出版,期盼能創造更廣闊、包容和開放的討論空間。兩位作者更希望讓精英論述能融入生活世界的討論裏,從而豐富生活世界的體驗,令這種思維在生活世界裏更流通。

這本書結集了兩位作者在回望自己曾走過的學術路程中,在不同階段的轉變、調整和反思。本書共分四部分,包括身體、身份認同與權力、多元性關係及慾望。

  • 作者何式凝、曾家達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
  • 試閱
book

本書探論清詩「一代正宗」王士禛(漁洋,1634—1711)之成名作〈秋柳詩四首〉及當時諸名家之和作。王氏之〈秋柳詩〉構成清詩創作、詮釋傳統中非常獨特的一個「小傳統」——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秋,王氏於山東濟南大明湖賦詠〈秋柳詩〉,一時和者數十人,後之和者以百數,王氏之詩名從此鵲起。王氏殁後,〈秋柳詩〉的和作仍不絕如縷,直到清末民初尚見蹤影。王氏之原唱及其和作有無「故明之思」,當時後世聚訟不休,迄今仍無定論。明湖「秋柳社詩」及其後續之再創作、詮釋、接受,允為清代文學史上重要事件。本書作者認為,在過去政治託寓的詮釋範式外,〈秋柳詩四首〉的研究尚有更豐富的文化、理論意義。本書於既有研究範式外另闢蹊徑,在詮釋、考證、理論方面均有重要突破,對清代詩學研究有開拓性的意義。

  • 作者嚴志雄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
  • 試閱
book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

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 作者裴宜理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