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電子書
過去30多年來,香港的工業一直被形容為式微的行業,在全球分工的視野裡,隨著廠房北移,香港作為製造業加工基地的角色逐漸消失。然而,工業其實並不只是生產製造過程,在生產前後,還包含了企業路線的規劃、產品及技術的研發、市場推廣及零售的策略,香港工業只是在身份角色上發生改變,在廠房北遷的同時,多間企業的總部、研發工作室、銷售服務皆屹立於香港。而近年香港工業的形態更是一直演化,超出了傳統的製造業範疇的定義。
我們嘗試從香港工業案例中提煉出新的知識,從工業企業家的經歷裡尋找今昔商業模式、規劃、組織、科研、營銷、品牌策略等方面進行創新和變革的經驗和智慧,並把他們的經歷編寫成關於香港工業持續成長、變革和創新的故事。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再思考香港工業的意義,正視與認識其能力和優勢,在新時代中把握工業帶來的機遇;也希望能引導香港製造商走向更高階的設計之路。
- 作者莫健偉、汪嘉希、杜睿杰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9
- 試閱
自18世紀工業革命始,人們普遍認為「工業」就是在工廠中把原材料加工並製成商品,視工業為一種經濟活動,以機械化和大批量的生產過程來製造事物。然而,香港工業在歷史上的變化正體現於工業家和企業如何不斷思考和改造生產價值鏈的不同部分,藉此掙扎求存、適應市場的變化、更新和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
相較之下,下冊主要集中探討一些過往被視為傳統、工業化程度較低的行業,拋開固有的「機械化生產」或「批量模式生產」的工業觀念,重新檢視這些行業如何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不再限於產品外觀、品牌形象的設計、引進新機械設備或狹義的技術應用,而且還包括商業模式和策略的設計、生產流程、團隊組合,以及銷售模式的設計。這種種工業的設計思維,正正帶領21世紀的香港工業走向更高階的設計之路。
- 作者莫健偉、汪嘉希、杜睿杰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0
- 試閱
一九七四年,中文成為香港法定語文之前,早期曾被稱為「唐文」。單單由「唐文」、「漢文」過渡至「中文」的現稱中,足見百多年來香港中文教育發展之艱辛。
香港中文教育發展歷史悠長,資料星散,整理上頗具考驗。作者王齊樂教授擔此重任,憑著個人多年教育經驗,結合博覽群書、爬梳文獻、尋訪校舍所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而編撰出內容詳實、編次具系統的本地教育發展著述。
本書作為首本詳述香港中文教育史之作,既上溯中國文化背景及教育發展,又顧及中、英文教育的並行進程,敘述全面,有助補充中國教育史之空白。為讓讀者一覽香港中文教育進程的蹤跡與波折,本書梳理出二十世紀本地教育大事年表、紀要,從而鑑往知來、引以省思。
- 作者王齊樂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
- 試閱
「大家樂」是連鎖式快餐服務的先鋒,自1968年至今,半個世紀以來見證香港快餐業的成長,同時反映香港城市發展和香港人生活習慣的演變。 本書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訪問了「大家樂」的創辦人、家族成員、已退休員工、資深員工及高層管理者,對照香港社會發展的脈絡,追溯「大家樂」開創、擴張、發展的故事,以及企業文化的累積和傳承。 快餐是簡單食物,但一個連鎖快餐企業的成功絕不簡單,人的因素極之重要,憑著經驗、智慧、機靈應變的能力及敏銳的社會觸覺,從急速變動的城市生活中捕捉商機,持續為香港人供應一日四餐。組織、制度和專業知識同樣重要,一個龐大的連鎖集團,必定建基在一套以專業和效率為基礎的組織系統上。 「大家樂」創辦人並非餐飲業出身,開創新的事業一切由零開始,將舊經驗演變為新智慧,由小食店成長至連鎖集團,其實是香港故事的一個範例,反映了香港賴以成功的創意和敬業樂業的積極態度。讀者可從本書重溫香港的發展及城市生活的變遷,也可從成功企業的故事,領悟香港獨特的文化和精神。
- 作者王惠玲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
「那些年的報紙副刊,是真真正正的百川匯流,百花齊放,真正做到雅俗共賞,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作者陳青楓以參與者的身份講述半個世紀以來報章副刊的變化,當中亦向報壇前輩致敬,特選「一代報人『霞公』傳奇」外篇,收錄了多篇紀念陳霞子的文章。作者以每章開首文作為串子,配以「畫外音」部分,把昔日大環境下周邊的人與事連貫起來,猶如用一根繩子把一顆顆珠子串連起來,結成一串。讀者可以一邊沿著每顆珠子行走觀望,一邊慢慢見證香港報業光輝燦爛的年代。 本書為《回望傳媒五十年》的再版,改名為《香港傳媒五十年》。且加入增訂文章,介紹香港左派報紙的發展歷史,與談金庸的小文章,是為紀念。
- 作者陳青楓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