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搜尋電子書

電子書

book

三宅一生的皺褶裡蘊藏了日本的歷史與社會變化; 十七與二十世紀都是女設計師大爆發的時代,兩個時代互有對話; 當上世紀初消費文化與城市空間結合一起,造就了第一個拍攝巴黎時尚櫥窗的阿特熱; 皺褶決定衣物的結構,也解放了女性身體; Yves Saint Laurent最喜歡男人與女人身上的毛髮,別忽略毛髮是現代身體規訓史其中一要項; Fashion week是節慶與儀式,而在Snapchat上直播Fashion show,真實與即時竟同時可得? 時尚不止於時裝, 更是時代的印記, 關於生活、風習與格調的城市記憶。 「每次望著母輩的舊照片,扭花紋白毛衣、千鳥格紋長褲、暗紅色圓頭平底鞋,當時時興的髮型與耳環,現在看來不合時宜,但卻有種永恆在其中。是有些甚麼定格在照片裡,那不是單單描述服裝的式樣、照片中人的髮型、動靜,就可觸及的,而是一切相加而呈現的一種時代的氛圍。 如果人們想擁有一件流行的物品單純因為出於慾望,那麼留下不再流行的物品又是因為甚麼?」 在時尚裡,瞬間即永恆。 掀開時尚層層疊疊的花邊與襯裙、舒展時尚的皺摺,內裡是謊言與夢,還是另一種真相? 方太初透過時裝與時裝相關的故事觀察世界變化,以時尚符號、靈魂、風格與慾望講述時尚與時代的關係。

  • 作者方太初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6
book

1953年的石硤尾木屋大火,促使徙置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在港九新界出現,當局以「徙置思維」快速建造出成本廉宜、人口容納量大,但居住質素低的公營房屋。然而,徙置大廈並非公屋歷史的起點,石硤尾邨落成時,房協的上李屋邨及香港模範屋宇會的模範邨均已入伙,而一直提升公營房屋質素標準的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亦於同年成立。屋建會原初目的是改善市區私人樓宇擠迫戶的居住環境,以盡可能平價的租金,予收入稍好的白領階層申請入住。為肯定居民對社會的貢獻,屋邨設計考慮提供良好基本生活水準的獨立住房,也重視戶外空間寬闊自然佈局,這先導建屋方針不妨稱為「屋建會思維」。

西環邨於1958至1959年落成,是屋建會繼北角邨之後第二條興建的屋邨,亦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屋建會屋邨。本書以專題文章和口述訪問,探究西環邨的歷史、建築、社區和生活文化,從中反映「屋建會思維」的社會成效,與屋邨的文化塑造,建立出經驗基礎去反思香港的公營房屋政策,在社會資源限制中滿足大量社會需求下,如何平衡居住和生活環境質素。

西環邨自成一個小社區,由開邨人家帶頭,西環邨人共同描繪出一幅有教養、世故、重信用及有擔帶的地方文化圖象。受訪居民異口同聲,道出不同世代的回憶:倚山而建的苑臺互相串連,高高低低猶如迷宮;昔日異臭難當的牛房和焚化爐,今天雖已消失,卻惦記起從露台可見的金黃落日美景。西環邨屹立堅尼地城六十年,風雨幾許,人情依舊,各安其所。但願天下人都能安身在風雨不動的家,前路漫漫,安然無恙。

  • 作者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
  • 試閱
book

解決爭議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藝術,要解決的不在於爭議本身,而是怎樣有效溝通,修補破裂的關係,達致各方滿意的共識。本書由資深調解專家撰述,通過社會、職場、校園、家庭等40多個生活上常見例子,深入淺出地講解不同的爭議模式、引發爭議的源頭,以及有效解決爭議的各種技巧。通過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所表達的訊息,了解他人真正的內心世界,並懂得運用更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正需要。

爭議 =/= 失敗、無助、憤怒、怨懟 爭議 = 尊重、溝通、創意、共贏

學會面對爭議,將令你的人際關係變得更融洽,為工作以至生活帶來新的轉機。

本書特點:內容深入淺出,例子非常生活化及可操作性,由於作者是認可調解導師,故等於上了一個調解課程,非常有參考價值。

藝術 
  • 作者馮詠敏、周林輝、趙熙妍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0
  • 試閱
book

歲月悠悠,時光荏苒。記得我們曾經有過快樂無憂的日子嗎? 本書記錄了李志清少年的生活,那年代物質雖然匱乏,心靈的世界卻是如斯豐盛! 一蟲一鳥、一花一草,都滋養了作者的心靈世界,他的童年或許也是你我的童年。 都過去了!卻永恆留在那記憶之中…

  • 作者李志清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
book

香港仔是漁業基地,是漁民的集散地,他們的視野是向着海洋的——海洋既是生計資源,也是生活歷練的場所,更養育了漁民的身份意識。在避風塘這處水面社區裡,有豐富的日常生活,有驚險、艱辛、快樂,也有說不清的複雜情感。 本書透過漁民的生動話語與訪談者的整理分析,與讀者分享香港仔漁民的「記憶景觀」,以及南中國海的視野。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從個人、社區到大海,層層遞進。第一部分由十八個漁民故事組成,讀者可從漁民第一身的視角去想像水面人的生活經驗;第二部分寫香港仔水面社區的流動和景觀,從漁民的生計、勞動、家庭倫理以至身份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香港仔這個社區;第三部分呈現更廣闊的水面社區,跟隨漁民由香港仔啟航前往南中國海,感受他們的經歷,見證漁業的變遷。 從漁民的口述記憶,我們可以想像香港仔這片地方的過去,理解它的意義,並且建立水面人與陸上人的連繫。

  • 作者王惠玲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5
book

許鞍華四十年的電影生涯,拍攝了廿六齣電影。首部劇情長片《瘋劫》(1979)便獲第十七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1982年拍的《投奔怒海》更囊括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等五個獎項,自此奠定其香港新浪潮作者導演的重要地位。1995年執導《女人,四十。》為首部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滿貫的電影。2008年拍攝的《天水圍的日與夜》、2012年的《桃姐》延續對平凡人物的關懷,後者更榮獲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五項大獎。2017年的《明月幾時有》亦令她第六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殊榮。 許鞍華的作品包括驚慄片、鬼片、文藝片、武俠片、紀錄片、半自傳、輕喜劇和歷史劇等,類型多變。更難得的是影片不隨俗又不離地,緊跟時代又不失自己的觀點和風格,人文視野及香港關懷貫徹始終,在香港影壇實屬難得一見。 本書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兩年半前開始策劃,分為專題文章和人物專訪兩部分,藉與她相交多年的影評人從多角度縱論,剖析她的影視作品之風格特色,以及許鞍華和她的工作伙伴的訪談,嘗試以切身角度進入她創作和製作的世界,瞭解背後鮮為人知的苦與樂,有系統地展示她四十年來拍過的電影和事業發展。

  • 作者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