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搜尋電子書

電子書

book

本書對選出香港最具權力的政治領袖之制度作深入研究。兩位作者仔細調查800人選舉委員會以及自1996年以來所有特首選舉、任命的歷史。作者亦討論了選舉委員會對香港和中國的深層意義。書中其中一個重點為按照憲法及人權標準以法律角度分析現時制度。本書緊貼現時社會上有關2012年這中途站該如何改革以達至2017年普選的討論。兩位作者認為,若普選得以落實,選舉委員會可作為特首選舉的提名委員會。根據憲法標準,該委員會需要由足夠的選民選出,使其在社會上有代表性,而提名門檻亦不應設下過多限制令廣大選民無真正選擇。

正當香港政制邁向普選,本書就現行制度如何發展至以普選為基礎及符合憲法原則及標準,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為政治和法律的學者和學生提供了認識未來政制發展的歷史基礎。

  • 作者楊艾文、高禮文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
book

《香港動盪:法與治的歷史與文化解讀》透過審視香港發生的騷亂與社會運動,重新研究法治(rule of law)、法律和秩序(law and order,有譯作法紀或治安),以及管治(governance)在香港歷史上複雜的互動關係。本書將法律視為動態的歷史與文化過程,而非靜態的規章或官僚系統。參與社會運動的各色人士,透過與法律互動來表述他們所期望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秩序。

本書旨在挑戰關於香港政治和法律的傳統論述,以期透過嶄新的跨學科角度,探究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社會運動、法律、政治秩序與管治的關係,並凸顯香港歷史上這些運動背後的文化及權力意義。

除了重新審視這些傳統論述,本書還通過跨學科視角,分析法與治的問題。本書所載的篇章,既重視本地發展,亦關注更廣泛的國際形勢,透過探究各種社會運動所產生之法治與法律和秩序觀念,及至其想像與文化意義,以揭示過去百年間持續發展的正義、法律和秩序觀念,如何透過文化話語和藝術創作微妙地互動。本書安排政治和法律學者,與文化和歷史學者通過社會運動的故事進行多角度對話,構成一部獨特的跨學科香港社運論文集。

香港 
  • 作者吳海傑、王迪安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
book

高馬可認為自鴉片戰爭後的一個世紀,香港的殖民地性質孕育了一批本地華裔商業精英。及至十九世紀末,殖民地政府視華裔商人為盟友,以發展香港為商業中心。兩者所以能連結起來,正因為他們都相信中國商機處處。華裔領袖和港英當局在共同關注的問題上均有合作,例如資本主義擴張,以及為陷入困境的中國提供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籌謀獻策等。

這些華裔精英也在這殖民地架構中找到生意和商業上的機遇。他們利用香港的戰略地位把自己塑造成與內地商人不同的一個獨特社群。國族主義在香港帶有其本地特色。同時,通過為英國籌措軍費、接待訪港的英國皇室成員、出席大英帝國的貿易展覽,華裔精英有助香港成為大英帝國中活躍的一員。

在《帝國夾縫中的香港》,高馬可探討了諸如殖民主義在現代史的意義與影響等重大問題,並且不偏不倚地把香港置於中國歷史與英國殖民史的脈絡中。

  • 作者高馬可、林立偉
  •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1
book

面對着先夫慶彬「香港戰前街檔、行販各業的式微與發展」的諸篇遺稿,替「它」作文字補充與詳細敍述說明,篇幅中各資料的搜集、箇中的寫作技巧,實覺頗繁重而屢感不易寫。自感才疏學淺、學養之不足,千頭萬緒,力有不逮,難於書寫,無從下筆之際,心中倍覺忐忑不安而思放棄。可是,那是丈夫遺留下的心願,不可以啊!我一定要代他完成,那怎麼辦?

睡不着,往往在夜闌人靜的夜半起來,斜靠在美璐母親節時送我印有父親肖像畫的睡枕旁,把寫後稿子逐一逐一仔細的再思索和更改,奇怪的,也是意料不到的事,文稿每經修改後,都變得通順了,文中的觸覺、字裏行間的筆法、文意描述得也細緻得多了。再三細看,有時,真懷疑這些文稿,是否真的是我寫?我怎會寫得那麼好?很神奇吧!冥冥中,許是丈夫暗中助我一把吧,是他把他想寫的都融入我思想裏,是他帶領着我每篇應如何地去描述,歷時兩載,在他的陪伴下,《香港舊百業風貌》這本圖文書──是丈夫生前極希望跟女兒合作的一本圖文書,現在,我終於替他全書補充整理完畢了,書中插圖更得女兒美璐親手繪畫。這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料想,丈夫的心意亦當是如是的想吧!

  • 作者蘇慶彬、何淑珍
  •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
  • 試閱
book

本書收錄24位外國人的故事。他們長居香港,在這裡繁衍的歲月,甚至比許多華人家族都長。他們有的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有的是來尋找工作及學習機會,更有的是被迫離開家鄉,在港展開新生活。但不論是甚麼原因來到這裡,他們在港努力拼搏工作,對社會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香港,給予了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香港,亦成了他們的另一個家。

香港 
  • 作者Mark O'Neill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
book

一九七四年,中文成為香港法定語文之前,早期曾被稱為「唐文」。單單由「唐文」、「漢文」過渡至「中文」的現稱中,足見百多年來香港中文教育發展之艱辛。

香港中文教育發展歷史悠長,資料星散,整理上頗具考驗。作者王齊樂教授擔此重任,憑著個人多年教育經驗,結合博覽群書、爬梳文獻、尋訪校舍所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而編撰出內容詳實、編次具系統的本地教育發展著述。

本書作為首本詳述香港中文教育史之作,既上溯中國文化背景及教育發展,又顧及中、英文教育的並行進程,敘述全面,有助補充中國教育史之空白。為讓讀者一覽香港中文教育進程的蹤跡與波折,本書梳理出二十世紀本地教育大事年表、紀要,從而鑑往知來、引以省思。

  • 作者王齊樂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
  • 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