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列表
电子书
1953年的石硖尾木屋大火,促使徙置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港九新界出现,当局以「徙置思维」快速建造出成本廉宜、人口容纳量大,但居住质素低的公营房屋。然而,徙置大厦并非公屋历史的起点,石硖尾邨落成时,房协的上李屋邨及香港模范屋宇会的模范邨均已入伙,而一直提升公营房屋质素标准的屋宇建设委员会(屋建会),亦于同年成立。屋建会原初目的是改善市区私人楼宇挤迫户的居住环境,以尽可能平价的租金,予收入稍好的白领阶层申请入住。为肯定居民对社会的贡献,屋邨设计考虑提供良好基本生活水平的独立住房,也重视户外空间宽阔自然布局,这先导建屋方针不妨称为「屋建会思维」。
西环邨于1958至1959年落成,是屋建会继北角邨之后第二条兴建的屋邨,亦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屋建会屋邨。本书以专题文章和口述访问,探究西环邨的历史、建筑、小区和生活文化,从中反映「屋建会思维」的社会成效,与屋邨的文化塑造,建立出经验基础去反思香港的公营房屋政策,在社会资源限制中满足大量社会需求下,如何平衡居住和生活环境质素。
西环邨自成一个小小区,由开邨人家带头,西环邨人共同描绘出一幅有教养、世故、重信用及有担带的地方文化图象。受访居民异口同声,道出不同世代的回忆:倚山而建的苑台互相串连,高高低低犹如迷宫;昔日异臭难当的牛房和焚化炉,今天虽已消失,却惦记起从露台可见的金黄落日美景。西环邨屹立坚尼地城六十年,风雨几许,人情依旧,各安其所。但愿天下人都能安身在风雨不动的家,前路漫漫,安然无恙。
- 作者明爱青少年及小区服务
- 出版社三联
- 出版日期2021
- 试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