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列表
電子書
過去30多年來,香港的工業一直被形容為式微的行業,在全球分工的視野裡,隨著廠房北移,香港作為製造業加工基地的角色逐漸消失。然而,工業其實並不只是生產製造過程,在生產前後,還包含了企業路線的規劃、產品及技術的研發、市場推廣及零售的策略,香港工業只是在身份角色上發生改變,在廠房北遷的同時,多間企業的總部、研發工作室、銷售服務皆屹立於香港。而近年香港工業的形態更是一直演化,超出了傳統的製造業範疇的定義。
我們嘗試從香港工業案例中提煉出新的知識,從工業企業家的經歷裡尋找今昔商業模式、規劃、組織、科研、營銷、品牌策略等方面進行創新和變革的經驗和智慧,並把他們的經歷編寫成關於香港工業持續成長、變革和創新的故事。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再思考香港工業的意義,正視與認識其能力和優勢,在新時代中把握工業帶來的機遇;也希望能引導香港製造商走向更高階的設計之路。
- 作者莫健偉、汪嘉希、杜睿杰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9
- 試閱
自18世紀工業革命始,人們普遍認為「工業」就是在工廠中把原材料加工並製成商品,視工業為一種經濟活動,以機械化和大批量的生產過程來製造事物。然而,香港工業在歷史上的變化正體現於工業家和企業如何不斷思考和改造生產價值鏈的不同部分,藉此掙扎求存、適應市場的變化、更新和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
相較之下,下冊主要集中探討一些過往被視為傳統、工業化程度較低的行業,拋開固有的「機械化生產」或「批量模式生產」的工業觀念,重新檢視這些行業如何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不再限於產品外觀、品牌形象的設計、引進新機械設備或狹義的技術應用,而且還包括商業模式和策略的設計、生產流程、團隊組合,以及銷售模式的設計。這種種工業的設計思維,正正帶領21世紀的香港工業走向更高階的設計之路。
- 作者莫健偉、汪嘉希、杜睿杰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0
- 試閱
香港地產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開埠初期的土地拍賣及地權制度與土地批租制度的確立。二次大戰後,以吳多泰、霍英東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先後提出「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推動了地產經營方式變革,從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促進現代地產業的起步發展。
70年代初,隨著香港股票市場的崛興,以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恒隆等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相繼掛牌上市,並充份發揮股市功能,籌集大量資金發展業務,推動了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到90年代中後期,地產業已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產業支柱,被稱為「香港經濟的寒暑表」。
2003年以後,在種種內外部、主客觀因素推動下,香港地產市道展開長達16年的週期性大升浪。這一時期,由於土地、房屋供求嚴重失衡所導致的「高地價」、「高樓價」和「高租金」,對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造成了負面影響,並成為香港經濟社會諸多問題的一個深層次因素。
本書以作者於2001年撰寫出版的《香港地產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20年,試圖在香港經濟發展、轉型和人口增長的宏觀背景下,揭示地產業從萌芽、起步發展到成熟的整個歷史軌跡,從中發現香港地產業的基本特性及發展規律,它在整體經濟和社會民生中的地位、作用及影響。與此同時,也深入研究了各主要地產集團成功的經營投資策略與挫折、失敗的教訓,以作借鑑。
- 作者馮邦彥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
- 試閱
香港華資財團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以南北行、金山莊為代表的行商和依附外資公司的華人買辦的發展。到19世紀末,隨著香港確立為遠東貿易轉口港,華資財團開始在地產、航運、零售百貨以至銀行等多個領域嶄露頭角。
20世紀60-70年代,伴隨著香港工業化的快速步伐,新興華商勢力不僅在製造業取得統治地位,而且相繼在航運、地產、酒店及影視娛樂等一系列重要行業漸取上風。其後,以李嘉誠、包玉剛為代表的新興華商,以雷霆之勢先後收購和記黃埔、九龍倉、港燈和會德豐等一批英資公司,而新鴻基地產、恒基地產、新世界發展等一批華資地產公司亦蛻變為大型企業集團,進而打破英資財團的長期壟斷,成為稱雄香江的一股重要經濟力量。
回歸以後,隨著香港與中國內地經濟融合發展,華商在香港尤其是內地市場獲得龐大而廣泛的投資機會。在這種背景下,華資大財團以香港為基地,突破狹窄地域限制,發展成為全國性、多元化甚至國際化的大型企業集團。這一時期,華資財團不僅成為香港經濟中最大的資本力量,而且在維持香港經濟繁榮穩定,推動香港與內地經濟合作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部香港華資財團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極其生動的側影,從中可了解逾170年來香港經濟所經歷的深刻變化、發展脈搏、發展態勢以及發展規律,並可得到一些歷史性和現實性的啟示。
- 作者馮邦彥
-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
- 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