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預科生林羨躊躇滿志,心無旁騖,一心要考入香港大學,但天意弄人,他意外認識了李旎,一個比他年長五歲的白領麗人。
人性善與惡及人生的意義的問題——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人談及,但都沒有共識。筆者在香港及澳洲行醫數十載,認識到世界上各地的人,包括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綜合各地人民的思維及翻閱了各種關於人性與人生的書籍,了解到人類最基本的欲望是自身及後代的生存。這種與生俱來的基本欲望就引起了社會上各種問題如貧富差距、戰爭、難民等等。 筆者希望藉這本小書令人們清楚了解社會上各種問題及解決方法,使社會能成為安居樂業、永享太平的地方。
音樂只有兩類:動聽的與不動聽的。聽音樂,重點從來不在於聽什麼,有樂皆歡。關鍵在於聽到什麼,打動心靈,摘葉飛花,思接千載,感時觸懷。樂迷有容乃大,以兼聽為上策。 大音希聲,必須用全副身心去聆聽。作者何子建歷年發表多篇樂評,閒話樂人,聚焦唱片。術語陳言務求盡去,情懷感想但願記取。樂韻繽紛,化為散墨,分類選輯成小書。 我聽,故我在。我寫,覓知音。
「熊熊烈火燒得噼啪作響,火舌都吐到天上去,照得漫天光亮如日晝……或許這就是他渴望的人生……」山區城鎮安逸寧靜,民風簡樸無華。居民日復一日的過日子,似是無欲無求,與世無爭,如生活於避世的桃花園中。但和諧與安穩的背後,卻隱藏着不為人知的一面。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經歷,背負着辛酸、受着痛楚……是命運使然?仰或是人為促成?在這世外桃園裏,誰被傷得最深?誰才是最痛? 生活,確實很吃人!
我這十年臉書日誌,選擇以《十年河東》為名,除了因為人情世態常變、十年前後一切物轉星移外,也因為這些一字一句,都是寫於我「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時候,而從我那蝸居東望,便見八仙嶺下吐露港在水一方,它就像靜聽細訴的江河,陪伴着我,看自己也看這城的喜怒哀樂。
於作者而言,「無聊」也可以是一個境界,教人清空心靈,梳理千思萬念,甚而化作詩篇。 這本結集,收錄了作者於人生之中四個不同的無聊境界所寫過的詩,包括了「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我的混沌日子」、「愛過方知情重」的「我的所愛所依」、「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我的好為人師」,以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我的歸隱田園」。 《無聊才寫詩》書內的這四部曲,恰巧記錄了作者由少不更事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見證了作者的種種執念、癡想、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