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錄作者生前大部份所有已公開發表的作品,刊登的園地包括:本書各篇文章均曾公開發表在《明報》、《信報》、《公教報》、《星島日報》、《圓桌詩刊》、《香港文學》、《工人文藝》等。作品按文體分類成新詩、散文、小說、戲劇、評論,讓讀者全面瞭解作者數十年的創作軌跡。
衛斯理在「二活佛轉世」一事中,得以與衛七重逢。七叔是衛斯理從兒童到少年時期崇拜的對象,對衛斯理一生影響甚巨。當年,七叔無故失蹤,多年來一直音信全無,至衛斯理曾用盡方法追查,亦遍尋不果,可見其神秘莫測。 衛斯理好奇欲知這些年來在七叔身上發生的事,故請七叔留下,把酒暢談,席間,得悉原來當年曾有一名神秘女子在被追殺期間,把一名女嬰交託予七叔。其後,七叔在那女嬰的襁褓中尋得一塊寫滿八千三百四十一個數字的油布。那八千三百四十一個數字改寫了七叔往後的一生。到底這八千三百四十一個數字會牽引一個怎麼樣的故事? 劫數充塞於天地之間,天地之間億萬物億萬事,在在在數,無一能免,雖都在數,但總是小事。
《歸寧》寫的是個愛情故事,女主人翁夏萍為物質而放棄了所追求的愛,後來感到痛悔、徬徨,但她仍委曲地活下去,因為她的名字是「弱者」。《歸寧》是個典型的愛情故事,但也反映出年輕雲碧琳的愛情觀。
本書收錄十位本地小說家的作品,作者年紀橫跨一九三〇至一九七〇年代出生,可說展現了香港小說在不同世代作者筆下的風貌。其中,有左手寫詩,右手寫小說的作家如路雅、秀實,出入散文與小說,虛構與寫實的作家如惟得、麥華嵩;有專門撰寫書話的創作能手如許定銘;至於如胡燕青則可說文類多面手,新詩、散文、小說、評論,均優而為之。而盧因、許榮輝、綠騎士、郭麗容、幾位則專心小說創作,題材包括工人、低下階層、城市變遷、人際疏離、離散緬懷、異地書寫,自我虛構,如此等等,足可見證一批又一批香港小說的花朵,盛開已盡,收穫厚實的果子。
學好中文,由文言始,學好文言,由這本古文課開始好評推薦。「這是出自知識分子良知的對文字的敬畏,對中國人文情懷的歸屬。為了照顧年輕讀者,蔡老師還加入了精心編訂的註釋,以及一些重要的語文常識,幫助讀者理解和欣賞這些歷來最優秀的中國散文。希望老師和同學都好好閱讀。」——胡燕青(詩人、作家)「要學好中文,古文的基礎非常重要。本書作者以紮實的學術態度,精選古典名篇,條分縷析,細讀文本,是青少年的好讀物。」——潘步釗(詩人、作家、中學校長)
全書四十三篇,都是今年內完成的,是我對七十多年人生的點點滴滴和所見所聞的感受,都是直抒胸臆、淺白簡明的文章,希望其中有一兩篇可以拿得出手給人看而不覺得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