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大傳
曾國藩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一個晚清之際挽狂瀾於既倒的名臣,還是一手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劊子手?一個故去百餘年的人,何以至今仍經受著不絕的讚美與辱罵?他的為人、為官、治家、治學,給後人以何種教益?
目錄
第一章 業農世家
一、但以箕裘承祖澤
二、孝聞鄉里的父親
三、性格剛毅的母親
四、曾門家法的傳人
第二章 躋身士林
一、惟楚有才
二、陶澍與湖南經世派的崛起
三、早年兩知己
四、曾門第一個進士
第三章 銳意功名
一、聖賢英雄皆可為
二、砥礪人生的師友
三、改易品性的艱難歷程
四、得不到“炭敬”的窮翰林
五、理學之外的經世學問
第四章 走向高官
一、三十七歲的部級高官
二、關注巨變,厭惡官場
三、高位不失書生本色
四、署理部務,每日“自課八事”
五、陳民間疾苦,指皇帝缺失
第五章 團練大臣
一、不忍坐視桑梓之痛
二、別開生面,赤地立新
三、取法“戚家軍”
四、精神訓練與思想灌輸
第六章 屢遭坎坷
一、越俎代庖,不避嫌怨
二、羣疑眾謗,移師衡州
三、籌辦水師,意在長江
四、營壘內部的矛盾
五、潛龍在淵,四拒旨令
第七章 初試鋒芒
一、傳檄出師,“勝過百萬兵”
二、出師不利,首次自殺
三、咬牙立志,整軍妙高峰
四、左、胡相助,“引用一班正人”
五、攻取武漢,有功不賞
六、言詞激烈,重劾崇綸
七、調和諸將,胡林翼撫鄂
八、“東南大局,似有轉機”
第八章 困頓江西
一.兵敗湖口,再次自殺
二、惶惶終日,塔齊布之死
三、“聞春風之怒號,寸心欲碎”
四、仰食他人,艱難經營
五、同年反目,參奏陳啟邁
六、羅澤南援鄂
七、羅澤南之死
八、蓄勢待機,曾家軍入贛
第九章 一生三變
一、“家門有大故,遊子心不安”
二、委曲心事,委軍守制
三、反躬自省,全無是處
四、身在純廬,心繫軍旅
五、國需報銷,為部費發愁
六、追思先人,改葬父母
七、朝野奏起,重返軍營
第十章 歷盡艱辛
一、援浙援閩,均未成行
二、三河慘敗,精銳盡失
三、磨礪人才,李鴻章入幕
四、不去四川當“作客”
五、兵分四路,“辦竊號之賊”
六、初戰太湖,進圍安慶
七、署理江督,“天意豈有轉乎”?
第十一章 運籌帷幄
一、欽差大臣走穩着
二、總督立規矩,政事新氣象
三、曾國藩大開口,左宗棠出山
四、身困祁門,進退維谷
五、應否“勤王”,左右為難
第十二章 攻取安慶
一、旋轉之機,取勢千里之外
二、大戰敗英王
三、人琴並亡,為胡林翼請功
四、關注朝局,“虛望太隆”
第十三章 天京城下
一、謀取江浙,別立淮軍
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
三、態度強硬,解散“阿思本艦隊”
四、曾國荃孤軍逼金陵
五、驚心動魄的四十六天
第十四章 覆滅“天朝”
一、緊縮包圍圈,圍死金陵城
二、凄風腥雨秦淮河
三、殺李秀成之謎
四、部屬“勸進”,撲朔迷離
第十五章 功高自警
一、亂世功名,尤為難處
二、推權讓利,老莊學說最好
三、韜光養晦,留淮裁湘
四、曾、左齟齬,留下百年謎底
五、“重整河山”,勉力為之
第十六章 剿捻失敗
一、僧王戰死,奉旨平捻
二、萬難迅速出征
三、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
四、降伏悍將,約法三章
五、防河不成,師老無功
六、疑謗叢集,求退圖保全
七、位高權重,難以息肩
第十七章 倡辦洋務
一、近逼臥榻,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二、師夷長技以制夷
三、設廠製造,“為中國自強之本”
四、中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
五、開歷史先河與不可克復的矛盾
第十八章 總督直隸
一、晉見慈禧,位列漢大臣之首
二、改造綠營,興辦練軍
三、清理積案,整肅吏治
四、興修水利,防杜河患
第十九章 辦理教案
一、天津教案,震動朝野
二、不吝一死,再立遺囑
三、左右為難,委曲求全
四、謗議叢積,眾矢之的
五、曾國藩的外交方針
六、悵惘無限,三任江督
第二十章 不計毀譽
一、審定“刺馬奇案”
二、整軍經武,致力自強
三、“日夜望死,憂見宗社之隕”
四、痛自刻責,期待“三不朽”
五、長逝金陵,生榮死亦哀
第二十一章 功業文章
一、經世求變,近代儒宗
二、兵為將有,外重內輕
三、滿漢力量對比的變化
四、湖湘文化之傳承
五、青年毛澤東,“獨服曾文正”
第二十二章 是非成敗
一、對曾國藩的評價
二、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三、“讞之則為元兇”
四、成功的軍事家
五、精神楷模
六、毛澤東與蔣介石
七、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
八、港台學者的見解
九、馮友蘭先生的新觀點
主要參考文獻
一、原始文獻
二、近人論著
曾國藩生平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