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拾梦──十位棒球人的传承故事
香港棒球运动的当下,实在得来不易。
无论球员、教练、球会、总会,多年来都绕着场地、资源、训练时间、支持配套等问题团团转。棒球不是学界运动,年轻学员参与程度,自然不如篮球、足球等。少数坚持下去的,成功进入港队体系后,却要陷进万劫不复的发展循环中——香港没「全职棒球员」,港队代表要在放工或放学后赶往全港唯一一个训练场地练波,但训练时间不足,要在国际赛中跟传统棒球强国比拚,强弱也实在太悬殊了!没有好的成绩表,也休想能够从政府库房中争取更多资源,去提升球员技术水平,去推展棒球运动…… 尽管艰难,但总遇上许多有心人或棒球热血之辈,义无反顾地以坚毅奋进到底。八十年代,我们有开创历史击败日本少棒队的沙燕队;九十年代,我们拥有棒球运动的专属总会;千禧之后,我们终于得了港队的固定训练场地,还有专业裁判、教练,以及有机会远赴海外当职棒运动员的新里程。虽然不能说已经遍地开花,但种子已经撒下,经历几代棒球人的热血灌溉,希望树苗终有一天能有花有果。 本书记叙十位香港棒球人拾梦的起承转合。从他们的传承故事,我们看到香港棒球运动的历史,从历史回望过去发展、再看将来何去何从。
无论球员、教练、球会、总会,多年来都绕着场地、资源、训练时间、支持配套等问题团团转。棒球不是学界运动,年轻学员参与程度,自然不如篮球、足球等。少数坚持下去的,成功进入港队体系后,却要陷进万劫不复的发展循环中——香港没「全职棒球员」,港队代表要在放工或放学后赶往全港唯一一个训练场地练波,但训练时间不足,要在国际赛中跟传统棒球强国比拚,强弱也实在太悬殊了!没有好的成绩表,也休想能够从政府库房中争取更多资源,去提升球员技术水平,去推展棒球运动…… 尽管艰难,但总遇上许多有心人或棒球热血之辈,义无反顾地以坚毅奋进到底。八十年代,我们有开创历史击败日本少棒队的沙燕队;九十年代,我们拥有棒球运动的专属总会;千禧之后,我们终于得了港队的固定训练场地,还有专业裁判、教练,以及有机会远赴海外当职棒运动员的新里程。虽然不能说已经遍地开花,但种子已经撒下,经历几代棒球人的热血灌溉,希望树苗终有一天能有花有果。 本书记叙十位香港棒球人拾梦的起承转合。从他们的传承故事,我们看到香港棒球运动的历史,从历史回望过去发展、再看将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