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狂:邱刚健的戏剧.诗.电影
她的心
她留给自己
饿的时候吃
──邱刚健《情诗》
邱刚健年轻时是推动前卫文艺的实践者,继而投身主流电影工业,多年历练与坚持,成为享誉两岸三地的编剧大家。他的人生和写作经验,与六十年代以降港台艺文创作、电影潮流的变迁史,有着千丝万缕的交织。
此书追溯邱刚健从早年到晚年的创作历程,以电影为重心,旁及戏剧、诗、小说和他的艺文创作理念。同时收集了邱刚健早年的舞台剧作、小说、诗及实验影剧的创作摘记,也选刊了他和友人谈文说艺的书信,望能从多方面呈现邱刚健的创作历程。
邱刚健(1940-2013)
编剧家、诗人、电影策划、导演。于福建鼓浪屿出生,一九四九年随家人移居台湾。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影剧编导科毕业后留学檀香山深造。一九六五年与庄灵发起《剧场》季刊,与港台编辑共同译介西方现当代影剧作品与理论,导演舞台剧《等待果陀》,并拍摄大胆前卫的实验短片《疏离》,形成台湾实验电影的初潮并波及香港。
一九六六年邱加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任编辑,以戴安平、邱戴安平、秋水长安为笔名与张彻、楚原、谭家明、许鞍华、关锦鹏等导演合作,重要作品包括《夺魂铃》(1968,岳枫)、《大决斗》(1971,张彻)、《杀出西营盘》(1982,唐基明)、《投奔怒海》(1982,许鞍华)、《烈火青春》(1982,谭家明)、《唐朝豪放女》(1984,方令正)、《梦中人》(1986,区丁平)、《地下情》(1986,关锦鹏)、《胭脂扣》(1988,关锦鹏)和《阮玲玉》(1992,关锦鹏),均是成绩辉煌、赫赫有名的香港电影名作,不少更是该名导演的代表作。其编剧作品曾三度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在华语电影界备受同业推崇,香港编剧家协会尊之为宗师。邱刚健同时延续其诗化细腻、异色前卫的风格执导《唐朝绮丽男》(1985)与《阿婴》(1993)。九十年代初移居纽约,晚年定居北京,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去世。一生从不间断地创作诗歌,着有诗集《亡妻,Z,和杂念》、《再淫荡出发的时候》。